用户 密码 验证码
  1958年,中共发动“大跃进”运动。在1958年5月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从此,农业生产建设方面“跃进”式发展的要求和速度不断增高。作为“农业的命脉”的水利建设,也掀起了一个空前的高潮。
  1957年8月全国农田水利会议召开,提出了1958年及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作指标。对于今后农田水利工作的任务,会议提出“要在1967年以前基本消灭普通的水灾和旱灾”。【何基澧:《1957年全国农田水利会议总结》(1957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53―1957)》】195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决定提出:“为了更好地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到来,实现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我们一定要在今年冬季,...
  1958年,中共发动“大跃进”运动。在1958年5月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从此,农业生产建设方面“跃进”式发展的要求和速度不断增高。作为“农业的命脉”的水利建设,也掀起了一个空前的高潮。
  1957年8月全国农田水利会议召开,提出了1958年及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作指标。对于今后农田水利工作的任务,会议提出“要在1967年以前基本消灭普通的水灾和旱灾”。【何基澧:《1957年全国农田水利会议总结》(1957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53―1957)》】195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决定提出:“为了更好地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到来,实现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我们一定要在今年冬季,集中大力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运动和积肥运动。”决定还规定了“根据我国农田水利条件的有利特点,必须切实贯彻执行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方针”。决定还对运动的领导、规划、政策等作了说明和规定。【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其后,八届三中全会又下达了“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的方针,为大规模兴修水利吹风鼓劲。全国各地重又掀起了兴修农田水利的热潮。
  以河南省为例。1957年,河南省根据此前治理漭河的经验,又开启了沙颖河的治理工程。12月10日,河南省委召开“沙颍河治理工作会议”,为进一步发动群众修小型水利,总结经验。会议根据漭河治理经验形成了“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队自办为主”的“三主”治水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1958年,河南省宿鸭湖、白龟山和昭平台水库相继开工建成;与此同时,各地区和各县也掀起了兴修小型水库的高潮。在“大跃进”运动中,仅水渠一项河南省就修建了共产主义渠、东风渠、红旗渠、人民跃进渠等重要灌溉渠道。
  根据河南省提出的“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队自办为主”的“三主”治水方针,1958年3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进行推广。到了1958年8月,人民公社化运动又在全国开展起来,以人民公社为载体,农田水利兴修热潮进一步高涨。8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指示肯定了1957年冬季以来农田水利建设的成绩,肯定了“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三主”治水方针,认为这是“做好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基本关键”。根据1957年冬季以来所取得的农田水利建设成绩,指示提出:“只要再苦战两冬两春,全国现有耕地,基本上完成水利化是完全可能的。”并按照这一目标下达了1959年农田水利建设的任务,即“拟定1959年扩大灌溉面积4亿9000万亩,治涝面积7281万亩,初步拟做的土石方961亿公方”。【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这就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在12年内基本上解决一般性的水旱灾害目标,大大提前了。
  1959年,农田水利建设的速度按照1958年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的要求快速发展。9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办水利好得很》,认为新中国成立的大量水利工程建设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取得的伟大成绩。而且已经完成的水利建设不是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要求还要继续用很大力量去做。
  农田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少的问题。铺设的摊子过大,开工的数量过多,工程的质量达不到要求,管理水平跟不上,建成的水利工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其中的主要问题。因此,到1960年,在继续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中央也采取了一些调整措施。6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水利建设问题的指示》,决定“今冬明春的水利建设,只搞续建工程和配套工程,不搞新建工程”。同时,指示还针对农田水利建设中占用农村劳动力过多进行了纠正,规定“每年冬春用于水利和农村基本建设的劳动力必须切实遵守中央‘三三制’或者‘四一制’的规定,即在冬季的一百天中,用于水利和农村基本建设的劳动力,只能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绝对不准超过”。【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但是,兴修农田水利仍是当时开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三年“大跃进”时期中国的农田水利建设规模是空前的,也超过了其后40年中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三主”治水方针指导下,农田水利建设开展了广泛的“全民大办”运动。据统计,从1958年到1960年,水利建设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5.95亿元,这其中还没有包括各省市自治区在“全民大办”运动中投入水利建设的劳动投资,而这一投资一般占各省区农业劳动力总数的20%至30%,最多的达80%。【参见《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上)】
  1961年中共中央批转了水电部党组《关于当前水利工作的报告》。在报告中,水利电力部对三年“大跃进”时期的水利工作进行了总结。报告肯定了这三年水利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但更多地是总结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训。报告认为:“问题主要是:(1)尾工配套任务大;(2)移民未安置好;(3)冀鲁豫部分地区发生碱化和水利纠纷;(4)老工程失修,破坏严重;(5)管理工作跟不上。”其中,“中心问题是管理工作跟不上”。【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总的来说,三年“大跃进”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规模宏大,建设速度快,建成了一批大中型的水库和众多的小型水利工程,扩大了农田的灌溉面积,提高了抵抗水、旱灾害的能力。但同时,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决策和规划不能从当时的实际出发,一味追求数量,盲目施工,致使这一时期动工兴建的项目,除少数能够按期完成并真正发挥作用外,大多数项目或则在后来的调整中缓建、或则勉强续建而又难以发挥效用、或则干脆半途而废,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摘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我国兴修水利的探索实践及其基本经验》樊宪雷)
共 44 项
跳至
 2 / 2 页 
每页显示 80 160
10193039
10193039
拍摄时间:1959-00-00
1959年,甘肃永靖县,施工中的盐锅峡水电站大坝。
20069321
20069321
拍摄时间:1959-00-00
1959年,广东普宁,人们筑坝修建水库。
10193037
10193037
拍摄时间:1959-00-00
1959年,在施工中的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工地。
10193013
10193013
拍摄时间:0000-00-00
1959年,甘肃,引洮(河)上山宏图。
共 44 项
跳至
 2 / 2 页 
每页显示 80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