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证码
  金钱板起源于明末清初,是四川颇有特色的曲艺形式,表演者说唱之时,左手执两块竹板、右手执一块竹板,根据故事情节击打节奏,强调说、唱、奏、舞的结合。清宣统年间的《成都通览》上刊印的金钱板图名为“打连三”(即打击三块竹板)。金钱板艺人创造性地移植了川剧高腔部分曲牌,并吸纳了川戏中的灯戏、弹戏、胡琴的某些曲牌,兼收并蓄了四川民歌、山歌和小曲、号子等一些唱法,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唱腔和调式,深受蜀地百姓喜爱。
  20世纪40年代,金钱板艺人邹忠新在成都城隍庙附近的茶馆唱得红透了天,表演时座无虚席,茶馆外拉客的车子能堵半条街。邹忠新靠着三快竹板和一张嘴皮,唱遍了老成都的茶馆。1947年,成都北东街的“岁寒春茶楼”干脆改名为“忠新书场”,标榜是邹忠新个人表演的专门场所,茶楼为此赚足了人气财气。
  金钱板起源于明末清初,是四川颇有特色的曲艺形式,表演者说唱之时,左手执两块竹板、右手执一块竹板,根据故事情节击打节奏,强调说、唱、奏、舞的结合。清宣统年间的《成都通览》上刊印的金钱板图名为“打连三”(即打击三块竹板)。金钱板艺人创造性地移植了川剧高腔部分曲牌,并吸纳了川戏中的灯戏、弹戏、胡琴的某些曲牌,兼收并蓄了四川民歌、山歌和小曲、号子等一些唱法,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唱腔和调式,深受蜀地百姓喜爱。
  20世纪40年代,金钱板艺人邹忠新在成都城隍庙附近的茶馆唱得红透了天,表演时座无虚席,茶馆外拉客的车子能堵半条街。邹忠新靠着三快竹板和一张嘴皮,唱遍了老成都的茶馆。1947年,成都北东街的“岁寒春茶楼”干脆改名为“忠新书场”,标榜是邹忠新个人表演的专门场所,茶楼为此赚足了人气财气。
  如今,因患急性青光眼而又目失明的著名金钱板大师邹忠新已80多岁高龄,他从14岁开始到成都说唱金钱板,几乎唱遍了成都所有茶馆,他的《武松打虎》、《乾隆访江南》、《龙凤配》、《胭脂配》、《芙蓉配》、《金蝉配》、《珊瑚配》成为了成都曲艺界的绝版。
  2006年,金钱板大师邹忠新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