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镇江焦山吸江亭旁古炮台遗址
由于焦山扼守着长江的咽喉地带,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焦山古炮台位于焦山东侧的山脚下,与南岸的象山炮台遥相呼应。 南宋爱国名将韩世忠率领将士数千驻扎焦山,堵击金兵。
焦山炮台石块嶙峋,八个用石灰土夯实的炮堡,呈扇形,面对着长江的入海口。整个炮台是暗堡式,每个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另有一大弹药库在炮堡南端门外偏西处。整体都用三合土分层浇灌而成,坚固异常。抗战时,炮台为日军摧毁,现存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站在古炮台前,耳畔仿佛仍回响着隆隆的炮声和惊天动地的呐喊,令人深思,令人肃然。
德柘元年(1275),宋、元大军在焦山一带的江面上激战,出现过“焦圃险要屯包港,元宋兴亡战夹滩”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近代焦山流传着更多的浴血御敌、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下游的防务,决定修建焦山炮台,与圃山、象山、江都都天庙三处炮台略成犄角之势,以守卫焦山及长江航道。据镇江史料记载;焦山炮台是用质优的材料和方石为基,以黄土、石灰、细沙配糯米汁捣拌成三合土,分层夯实,表面涂有黑色保护剂,整个炮台是呈暗堡式,炮台内分设60(X)--8000斤重的大炮。每个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另一座大弹药库在炮垒南端门外偏西处。整体都用三合土分层浇灌形成,异常坚固。抗日战争时,炮台为日军摧毁。现存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842年7月21日,英侵略者发动了扬子江战役,直逼镇江和南京。英侵略军侵入长江,曾遭到圃山和焦山炮台守军英勇的抵抗和沉重的打击。在副都统海龄率领青州兵和旗兵奋力抵抗,面对80余艘敌舰,猛烈炮击,但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焦山军民1500多人全部捐躯,海龄也自焚殉国。英军攻陷镇江时,军民奋勇作战,殊死抵抗,英勇的悲壮斗争,引起了革命导师恩格斯的热情赞扬,他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称颂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镇江)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焦山炮台是我国抗英反帝斗争的重要遗迹,同时亦是镇江人民浴血御敌,狠狠打击外国侵略者的铁证。